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實體與虛擬的抽象物質


其實說穿了是要說唱片這件事情
在進入傳統所稱的唱片行工作將滿一年之時,近期對於購買實體CD這件事的感觸十分多
結過一筆又一筆大量金額後,總會驚覺:
這些買下來三四千的東西可不是一件名牌衣服或是名牌包能夠直接讓人看穿的外在形象 
簡而言之,一個人花大把銀子買了一堆CD,在現代社會大眾看來似乎是件愚蠢的事情
無法直接讓陌生人看見他的意念與個性,
也無法跟別人炫燿:嘿!我有一張Arcade Fire的CD
或:我花了一萬買了二十五張爵士樂專輯,每天都聽的很開心喔~
聽到的人或許只會有:"你是錢太多沒地方花吧。" 的想法浮現

從早期的每個月固定購買量開始,到後來出社會因為錢要自己賺,沒什麼多餘費用而慢慢減少購買CD的次數,甚至是停止購買唱片,降至為零。
一開始不痛不養,反正也不是必要物質,沒它也不會死,但漸漸地,開始覺得哪裡怪怪的,似乎不是不花錢就不開心,而是內心某種東西在流失。就跟不去電影院看電影一樣奇怪。

前幾天有位外國客人在櫃檯前聽見正在播放的某張日文專輯
於是詢問店員這是誰的專輯
約莫五分鐘後他又再次上前拿起那張專輯看了一眼,親愛的同事跟他說:如果你需要的話可以直接拿這張結帳沒關係。
結果他大聲的說:喔不,我要回去上網非法下載。
當下聽到這句話的我們愣住,而他身旁的女性友人則是大笑一聲,兩個人就這樣走出去了。

非法下載,試問誰沒做過?應該說,在資訊這麼發達,科技這麼進步的時代,很多人的確都不再購買實體物質來滿足自己,畢竟比誰的速度快,誰的內容量多,才是比的過別人,才是有面子。
而每個人選擇接收音樂訊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多元化與競爭力充斥整個社會,有時反而遮蔽了自己選擇作為何種音樂消費者的心。
只是,在選擇何種方式之前,是否有想過哪種方式比較適合自己,比較能夠吸收,真正去了解任何事物背後的意義,欣賞到它最美麗的一面。
藝術與文化本身就是非必要性的物質,但當人類選擇開始創造或消費時,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說拋棄就能完全抹滅的東西。

前陣子,某人問我:現在還有人在買CD喔?我好幾年前就覺得已經沒人買CD了。
老實說,這陣子我開始分析會花錢買CD的人到底是什麼類型的人,不管買的是Lady Gaga還是Super Junior,Beatles還是Tiesto,看到那些買CD不手軟的人還是會對他們心生敬意,到底他們想得到的是什麼?
良好的服務?花錢的快感?一時的衝動?流行的先驅?

或者是找回一些最初的感動、簡單的方式、真實的快樂。

我不知道,也無從得知。
最近,我又開始花錢買唱片,告訴自己錢可以不用亂花,從中選擇需要與不需要的物質,才更貼近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asyReadMore##